在所有华工MBA的学子们眼中,蓝海林老师是令人尊敬的大师,聆听蓝老师的课程与教诲,也是三年学习的bucket list中必须完成的一项。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名师,便可感受到他的身上有着学问人的纯粹,既可敬,亦亲切。

三尺讲台,师者匠心

走进蓝海林老师的办公室,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他与曾经的恩师们的合影。蓝老师说,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憧憬,最初是来自于当年教导他的老师们。年少的他在课堂中受到老师们的感染,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在大学那特定的四年时间里,老师们一个一个站上讲台,与我们分享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人生体会,潜移默化地也影响到我,让教师成为了我向往的职业选择。”

他说,教师这条路,最初只能说是一个职业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感受到自己对学生们的影响与改变,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这一切都是动力,让他越来越热爱教学,而教师在他心中便慢慢从一个职业变成了事业,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承诺。

“我们受上一代老师的影响很深,他们在教课时的认真,甚至日常的准时,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以至于到现在,虽然平时也很忙,但我始终觉得教学是老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未见得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回报,但也甘之如饴。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在事务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那他一定是把教学当作一个事业的承诺,懂得这份事业的责任,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位大忙人,每次上课几乎没有迟到过。课前的备课,他总是尽心尽力,即使是上了多年的课程,也会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行业发展的趋势,去调整授课内容。“我总是心里会想今天来上课的是谁,他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要怎样去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课堂中的蓝老师亦是全情投入,在他看来,因为前辈们的课堂和话语打动了他,改变了他,因此他亦希望自己能用一堂课,甚至几句话,去改变学生们的人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严谨治学,刚柔并济

提到蓝海林老师,不少早期的华工MBA校友们仍然对他的严厉与专注印象深刻,有校友甚至笑说“特别希望再让蓝老师批评一下”。在同学们眼里,蓝老师的上课风格是“有一说一”、“直言不讳”,他对于同学们的错误会认真指正,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帮助大家及时改正。“我会去跟他们讲道理,希望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蓝老师笑言,“学生们都知道我有很严厉的地方,但也有柔软的一面。”

蓝老师的柔软,常常体现在他对同学们的宽容。在课堂上,有些同学会提出不经思考、比较荒谬的观点与问题,但他不会阻止同学们去提问,任何问题,都可以交流。他会及时纠正这些问题,提醒同学们应该慎重思考。“如果是面对其他人,我们可能对待这些错误会严厉得多,但我觉得学生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成长,我会宽容这些错误,跟他们讲道理。”

在MBA的教学上,蓝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他认为MBA的教育主要侧重于解决问题,同学们在掌握了理论、技术、方法之后,一定要熟练地应用于现实问题。而在MBA课堂中要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需要有真实的环境,解决真实的问题,“我认为MBA的课堂和真实的商业世界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并且同学们要真正投入到课本与案例中去,不要既想学真东西,又不想真投入。”

早在30年前,蓝老师便赴美取得了MBA的学位。留学期间的一件事让他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某一次,教授布置了一个汽车行业案例分析的作业,同学们花了两个礼拜,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最后交出来的作业却被老师从课室前一一往后扔,且用毫不留情的语言批评了他们。课后,他郑重反思了其中的利害——“很多人崇尚哈佛案例教学,却没有想过哈佛的学生对案例讨论做了怎样的承诺和投入。老师们的毫不客气、尖酸刻薄,目的就是迫使学生好好做功课。但我们学生常常无法欣赏这样的态度。其实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你的上级面对不满意的作品可能态度会恶劣得多。老师也许希望用这样的态度,迫使我们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讨论问题、思考问题。”

对于MBA的学习,蓝老师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要认真学习课本与案例;其二,多思考,多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课本就是最好的入门书,很多同学都会忽略这一点,没有认真去品读教材。”蓝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再去延伸阅读教材中的文献索引或老师推荐的文章,也可在商业杂志上选一些好的文章进行精读。“读MBA还是要把课程的教材吃透。”他再次强调。

在课堂中,他希望同学们能爱提问,更热爱思考。“有些同学爱提问,却不喜欢思考,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讨论的意义,这是无法帮助你成长的,”蓝老师谈到,“其实你提出的问题越有水平,就越能发掘出老师身上更深层次的东西,听到更多课本以外的观点与思考。”他对当年读书期间班上积极提问的气氛印象深刻,每一堂课,蓝老师与他的同窗们都会用纸条写下自己的问题,交给老师,去做进一步的交流碰撞。

“三年的学习时间,稍纵即逝,还是希望同学们将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中,把知识学好,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的材料、讨论的案例,都要好好吸收,比起人际关系的资本,其实知识的资本,才会产生最大的竞争力,”蓝老师真诚地建议,“大家要比较的是谁的问题提得好,谁的案例分析得好,要去推崇学习认真的人,在学习中交朋友,建立感情。重返校园深造的机会难得,一定要珍惜这三年的宝贵时光。

立足战略,直面人生

作为我国较早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引进、推广和研究的学者之一,蓝海林老师的名字与“战略”二字密不可分,其研究的突出特点,便是将战略管理的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上坚守了将近30年的他,曾经风趣地形容:“我有一个战略等式,左边是承诺,右边是践行。”正得益于这种人生理念,蓝海林老师在学术世界和企业实践中不断前行。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学术道路上,他坚持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他说,自己的研究源于企业的战略咨询,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既见证了广东企业发展和若干重大的战略转折,也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引进和本土化进程。1991年以来,蓝老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技术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主持了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同时更是国内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多家企业的顾问。

在蓝老师看来,MBA的同学们都还年轻,对战略管理知识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维与思辨的方式。在这个阶段,同学们要学好理论,消化好经典案例和故事,对战略的思维过程有所了解。如此这般,当你在职场上更上一层,参与到战略的分析与决策中时,才能更得心应手。“听战略的课程,一定要听他的逻辑、方法与思路的展开,以及推导演进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战略这门课对你的影响最大化。”

战略管理的知识,与实战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同学十年后再回来听这门课,可能就会开始头上冒汗,因为他已经犯过一些战略的错误,”蓝老师说道。是否需要犯过错,有过现实中的试验,才来听这门课呢?蓝老师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战略这门课,就像一首歌。同一首爱情歌曲,虽然16岁唱与60岁再唱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但并非16岁去演唱就会太早,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风景和认知。“我们学习武术,都是先学分解动作,然后才学会整合,先机械一点,随后才能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的。MBA同学们的知识,应该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的基础上,在现实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越来越游刃有余。”

被称为“华南战略第一人”的蓝老师,对于“战略”有着极为灵活的看法,既深入,又浅出。“其实战略这件事,可以把他理解为很系统、很复杂、很精密,也可以理解得很生活化。”他提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的人生决策与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他在课堂上喜欢列举事人生、事业与家庭的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战略管理的知识。“我们对战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与自己的人生结合,比如说:要承诺坚定,那我们做人就需要去身体力行坚定目标;要定位取舍清晰,我们需要专注去干一件事;要决策科学,当我们资源配置不够的时候,就要集中精力、扬长避短,”蓝老师贴切地比喻道,“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区别就在于人生的战略是否做好了。”

蓝老师指出,许多中国当代的成功企业家,并没有系统地学过战略知识,但他们把对人生的总结上升到战略的层次,从而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获得了成功。他鼓励MBA的同学们,企业无所谓大小,只要投入去做,懂得总结与反思,就能有所收获。

在蓝老师眼中,现在的MBA同学们正值青春,可以不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30岁以前,其实我们还是可以任性的,我觉得人还是要追求自己的喜好,也许因为一本书,几句话,你便决定去西藏,去看不一样的世界,这都是人生的经历,”对于人生,作为过来人的蓝老师十分豁达,“战略的重点就在于,当你任性过后,需要去总结与分析,你这些年的任性或偏执,究竟为你带来了怎样的个人特色与竞争优势,然后基于这些优势去做选择。”

采访的最后,蓝老师为华工MBA的新鲜人们送上了他的祝福与建议:“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学生们可以获得成功。而我一直认为,在商业世界里,人要成功,热情和投入是极为关键的。另外,大家不必太从众,还是要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执着地做事情,专注地做事情。年轻,就是要有个性,只要懂得执着与投入,哪怕是偶尔的偏执,也能容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