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包围着,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兴奋,好像不是;是感动,好像不是;是烦躁,好像不是;是高兴,好像不是;是抑郁,好像也不是……亦或都有那么一点,亦或都没有!

      前一段时间,女儿的同学送给了她5条小小的蚕宝宝。我从小对小虫子有一种天生的恐惧,而蚕宝宝恰如一只肉肉的小虫子;我一直很抵触。但上星期女儿惊喜的发现这五条中的一条破茧化蝶而出了,紧接着另外四条也陆陆续续的破茧化蝶而出了;并且在盒子的壁上产下了很多卵。也许未来,五个蚕宝宝变成了五十个,五百个,五千个……;生命跨越时空得到了延续。

      有时一个人静静地坐那里,回味这五条蚕的短暂一生。刚开始时蚕每天只是吃了睡、睡了吃,夜阑人静的时候,似乎都可以听到蚕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就这样持续了约有30天左右,突然有一天蚕不吃也不睡了,看起来很烦躁的样子,在蚕盒中不停地游走,不停的扭动身体,不停地把头伸向空中;我没有养过蚕,我以为蚕出了什么问题;但我爱人说蚕要作茧了;果然第二天蚕用茧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为开启别样的生命积蓄力量。
      我不是蚕,我不知道蚕作茧前为何这样。但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回想自己走过的40多年的人生,每一次的选择前,何尝不像这小小的蚕啊!尤其近五年,考研、上学、换工作、辞职陪娃、创业。我本是一个头挨到枕头就可入睡的人,一旦走出舒适区,突然间我发现自己成了吐丝之前的那条蚕!“40多岁的人读书有点儿晚啊”朋友劝到;“放弃高薪辞职陪娃,任性”同事议到;“快奔五的人了,再熬几年就退休了,还创什么业啊!”家人教导。慢慢的我掉进了自己的茧里!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人们常用作茧自缚来形容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使自己受困。我却不这样认为,蚕作茧把自己包裹起来,这就是儒家的”内省“;道家的”内观“,佛家的”自渡“。如果蚕没有作茧自缚的自渡,蚕永远是一条虫子,永远不会成蝶。人有时走着走着,往往会忘记最初的目标。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想在墙上钉一幅画,锤子和钉子都准备好了,可他又想弄两块木块,把画挂在上面。当他找到木块时,又发现木块有点大,于是,他又想找把锯子把边角锯掉。锯了几下,他又发现,锯子太钝了,他又去找锉刀,可是他又发现,锉刀不知什么时候把柄掉了,于是……这个人从早忙到晚,结果还没有把画帖在墙上,他的妻子问他这一天干了什么,他竟然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直到24日的出征仪式,突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佛家讲放下执念,四大皆空。玄奘作为佛门弟子,如果真的放下,就不会在偷渡中即使水袋无水的情况下,四天四夜滴水未进仍“宁可西就死,决不向东归”。那玄奘放下的是什么;执着的又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玄奘放下的是贪嗔痴之念,放下的是身外之物,而执着于内心,执着于初心!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得真法;守住初心,则万般可抛。蚕开始寓于蚕床之上,而后又自囚于一茧,但一旦破茧而出,则可振翅于阔宇。走上玄奘之路,就是为了,打破自己的茧,寻求内心的力量,自省自渡。他日机缘到时,亦可以渡人。

撰稿:华工2019级EMBA学员、戈16A队队员 王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