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晚,华工EMBA第二十期企业实战课堂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107报告厅圆满举行,活动采取线上直播与线下参与的方式同步进行,近250名EMBA学员、校友及嘉宾热情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杜兰博士作为主讲嘉宾。杜兰博士在人工智能产业深耕多年,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本次活动,杜博士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产业发展、企业应用、国际竞争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人成长等方面,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
▲杜兰,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以下为嘉宾分享内容节选: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人工智能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什么是智能?通过基因被动得到的能力称为本能,后天学习到的能力被大家称为智能。智能是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接收外界环境信息,将这些信息加工成知识,根据当前环境做出合适的行为。
什么是人工智能?科学界普遍的、较为权威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定义: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
1956年的Dartmouth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点,因为会议发起人之一麦卡锡在这个会上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这个词,此外,会议参与者中间很多人都成为今后决定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牛。
六十多年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跌宕起伏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经历了1970年、1990年、2006年、2020年四次浪潮。而第四次的浪潮,我们确实看到了初步的智慧涌现,看到了在认知智能方向上的重大突破,还看到了它点燃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星星之火。
人工智能技术总体发展到哪一步了?
运算智能:能存会算。在运算智能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
感知智能: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在感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类。
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在认知智能方面,ChatGPT实现了初步的智慧涌现。
GPT认知智能大模型是怎样炼成的?
大模型的底层算法是Transformer。
大模型的炼成经历了4个阶段:高质量的数据清洗、大模型预训练(无监督学习)、特定任务的有监督学习、人类反馈强化学习。
人工智能怎样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走向产业应用
从科学的发现到技术的发明,再到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全链条。科学发现诞生了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推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创新,包括科学发现和技术的发明。
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曲线:一项技术要经历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底谷期、稳步爬升恢复期、生产成熟期5个阶段,由研发到产业化应用落地通常需要5-10年。目前,生成式AI处于期望膨胀期的顶点。
产学研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因为企业对产业方向前瞻性有理解力、鉴赏力和使用的能力。同时,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应成为长期核心战略伙伴,利益共享。
人工智能发挥价值的三要素:算法、算力和大数据。
2024年要关注4个方面的大模型应用趋势:AIGC普及、AI for Science、AI+硬件、企业私有大模型。
人工智能时代,个体应如何成长?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发挥人的独特优势,包括创造力、同理心、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对这个世界独到的洞察力、韧性等等。
科技繁荣的时代,更需要人文精神。
▲现场照片
讲座中,杜兰博士介绍了当下AI如何赋能教育、医疗、工业、农业及元宇宙等,给大家思考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带来了启发。此外,在谈到如何看待中美人工智能竞争形势的问题时,杜博士指出,我们要理性看待中美差距,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同时,发挥实体的产业应用牵引作用,开发更多的行业大模型。最后,杜博士分享了阅读和跑马拉松带给她的变化和影响,并分享了她2023年的感悟以及对于2024年的展望。
▲现场照片
主题分享后,杜兰博士就什么是智能体、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差异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分享,大家加深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并对AI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至此,华工EMBA第二十期企业实战课堂——《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